中老年人的牙齿松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与慢性牙周炎有很大的关系。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且对口腔危害大。由于牙周支持组织尤其是牙槽骨吸收后再生能力差,一旦发生病变,就很难使其再生,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中医称慢性牙周炎为牙宣,对其论述颇多。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牙宣论述较详,并专列“齿动摇候”,明确记载:“手阳明之支脉人于齿,足阳明之脉又遍于齿,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故令摇动。”论述了牙宣的病机基础。明代《医方考》强调牙宣与肾虚的关系,指出“肾主骨,骨虚则髓弱,髓弱则骨枯,骨枯则不能固齿故令齿长而动。”清代《血症论》也说:“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牙床尤为胃经脉所绕,故凡衄血(牙龈出血),皆是胃火上炎”,认为胃火上炎是导致牙宣的主要原因。
总之,古代医家认为,肾虚及胃火是牙周炎、牙齿松动的重要原因。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牙周炎传统治疗多采用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由于口服抗生素副作用较大且不能长期使用,之后便出现了局部使用抗生素的缓释剂,但这种剂型往往需要医生来为患者实施,需要患者反复前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