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老年抑郁领域的研究先锋Dan Blazer通过回顾当时的文献,对有关老年抑郁的五大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20年后,来自美国缅因大学及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一组研究者基于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跟进,旨在更新知识及强调日后研究的重点。
研究全文发表于《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以下为针对第一个问题的探讨:「老年抑郁的症状是否与年轻人不同?」
关于不同年龄抑郁患者的躯体、认知及情绪症状是否存在差异,长期以来争议不断。正如Blazer指出,很多人认为,老年(≥65岁)抑郁患者的躯体症状及认知损害更常见,而情绪症状更少。20年前,Blazer基于当年的证据得出结论:在成年后的不同年龄段,抑郁相关躯体及情感症状出现的情况相似。鉴于临床表现的不同可能导致误诊及不适当的治疗,了解抑郁的年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过去20年内,相关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
基于诊断条目/量表的比较
其中,一种研究方法是基于主流诊断标准(如DSM)或评估量表,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比对。
例如,Hegeman及其同事所开展的meta分析共纳入了11项研究,这些研究比较了相对年轻(<40-65岁)与中老年(50-70岁)个体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条目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老年群体的疑病、一般及胃肠道躯体症状、激越更突出,而自罪感及失去对性的兴趣则较少。尽管如此,但Hegeman等也承认研究存在诸多局限之处,包括患者的躯体共病信息不足,遂未进行调整,而这些疾病可能升高躯体症状的出现比例。此外,抑郁的发病年龄及慢性程度也未考虑。上述局限之处均对结论的确切性构成了挑战。
随后的一项研究中,Hegeman等探讨了慢性躯体疾病及老化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将受试者分为抑郁(n=300)及非抑郁(n=129)组,并基于年龄(以70岁为界)及慢性躯体疾病的数量(0-1,≥2)进行了分层分析。通过分析,研究者认为,老年抑郁的严重度可能由于共病躯体疾病而被高估,而最老的一部分老年人的抑郁严重度可能因为抑郁症状漏报而被低估。
由于方法学问题,其他各路研究的结论并不确切。基于抑郁症状问卷-自评版(IDS-SR),Schaakxs等对18-59岁(n=1026)及60岁及以上(n=278)抑郁患者的症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老年患者的躯体/植物神经症状群更为突出,包括晨间早醒,失去对性的兴趣、睡眠问题、精神运动性迟滞、其他躯体症状、各类疼痛(B=0.23, p<0.001)。尽管一些认知症状(如对未来感到悲观)及心境(如愉悦或享受感减少)在老年人中也较突出,但认知及情绪症状群总体上与年龄呈负相关。调整慢性疾病因素后结果类似。Schaakxs及其合作者认为,躯体/植物神经症状水平的升高或许可以解释老年抑郁为何容易漏诊。
近年来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则探讨了抑郁核心症状与年龄的相关性。Wilkowska-Chmielewska等回顾了<44岁、45-64岁及65岁以上住院抑郁患者的症状。结果显示,失眠、难以入睡、食欲及体重下降、记忆损害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而躯体症状及疑病随年龄的升高而增加。尽管某些抑郁症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但作者的结论是:年龄对诊断抑郁所需要的核心症状(如抑郁心境、精神运动性迟滞、精力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及难以决策等)并无显著影响。
早发 vs. 晚发抑郁症
探讨抑郁症状年龄差异的另一种常用方式,是对早发及晚发抑郁进行比较;此举有助于避免既往抑郁发作次数这一混杂因素。Wilkowska-Chmielewska等开展的一项研究纳入了早发(<44岁,n=33)、中发(45-64岁,n=52)及晚发(>65岁,n=28)的住院抑郁患者。结果显示,晚发抑郁患者躯体症状及活动水平下降较早发患者更为突出,而人际敏感性较早发及中发患者更突出。作者认为,发病年龄或可导致某些症状表现上的差异,但这种症状并不多。
Alvarez等开展的研究基于患者当前年龄、发病年龄、是否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等进行了分层分析,受试者均为忧郁型(内源性)抑郁患者。结果显示,HR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均无阳性发现,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评分表(SADS)提示老年晚发抑郁患者的愤怒及易激惹水平相对较低。尽管属于样本量不大的横断面研究,但鉴于受试者群体的同质性较高,显示内源性抑郁患者的症状总体保持类似,与发病年龄关系不大。
Grayson和Thomas开展了一项纳入了14项研究的系统综述,对早发(<50-60岁,n=23,745)及晚发(>60-65岁,n=11,191)老年抑郁患者的症状进行了比较。经过一番挣扎,研究者得到结论:对于老年抑郁患者而言,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