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也称失智症、认知症)是一种慢性或进行性综合症,是因脑部损伤或疾病而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远高于正常老化的速度,体现为记忆、思考、行为和日常活动等能力的衰退,严重时会无法分辨人、事、时、地、物。
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1年的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约3650万痴呆症患者,每七秒就有一个人患上痴呆症,平均生存期只有5.9年,是威胁老人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
痴呆症常常在50岁以后发生,开始不容易被发现,早期通常是以逐渐加重的记忆力衰退开始,最终发展成生活不能自理和人格的持续变化。
痴呆症按照病情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健忘期)
早期阶段的症状是记忆、定向、感知、语言、计算、思维分析、判断和完成复杂步骤等能力的减退;在个人爱好、参与社会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减少;易疲劳、眩晕、心悸、食欲减退、兴趣及主动性下降;情绪不稳、淡漠或抑郁等。但尚且可以保持过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常被误认为神经症或正常的老化而忽视治疗。
中期阶段(混乱期)
这一时期早期症状明显加重,突出的表现是视空间辨认障碍明显加重:很容易迷路;穿衣变得很困难,甚至把裤子当衣服穿;不认识朋友或亲人的面貌,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不能和别人交谈,甚至出现行为和人格的改变,如原来一丝不苟、谨慎细心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缺乏耻辱感和道德感,自私并常做些反常的举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或事,不注意卫生,常常抑郁焦虑、嫉妒妄想、性格孤僻、激动易怒等。
晚期阶段(极度痴呆期)
病人丧失大多数身体机能,生活不能自理,如吃饭、穿衣、洗澡均需人照顾,便尿失禁。晚期患者完全卧床,生活完全依靠别人照顾。
目前,痴呆症尚无特效疗法,且病人住院时间短,大部分时间在家中疗养,因此提高照护者的护理水平非常重要。通过良好的干预疗护,减轻痴呆症症状及并发症,可以有效提高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预疗护
1、 心理干预
痴呆症患者常常很焦虑,如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对于经常出现焦虑的患者,要给患者足够的照顾,保证居室安静,安排有趣的活动,也可以指导患者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对于表现抑郁的患者,如经常出现呆滞、睡眠障碍、疲倦等,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不强迫患者做不情愿的事情,对患者多说一些关爱的话,劝导患者增加活动量,如递给他梳子,说:“你的头发很漂亮,梳一下吧。”让他做决定。
如果可以对他们展示你的想法和想做的事情,就邀请他们和你一起做,如一起吃饭、下棋、读报等。而有激越症状的患者,例如常为小事发火,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应该尽量避免一切应激原,如病房环境,应尽量按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设置。
患者出现激越行为时,应分析产生激越的具体原因,不能用禁止、命令的语言,更不能将其制服或反锁在室内,这样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使病情加重。在面对有激越行为的患者,要试图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其感兴趣的方面,可有效地减少激越行为的发生。
对痴呆症患者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及医护人员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宽容、给予爱心,用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要求不能满足,应耐心解释,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患者自尊心的言语行为,使之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
2、认知训练
认知能力下降是痴呆症患者最主要的表现,例如记忆力的下降和丧失、计算能力下降、语言功能障碍等。
照护者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患者用脑健脑,以延缓症状加重,如通过让病人排列数字顺序、物品分类、简单计算等进行思维训练;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听音乐、猜谜语、讲故事、跳舞等引导病人多用脑,提高语言和记忆能力。
另外,照护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利用一切护理、治疗的机会,主动与患者交流,如利用写有单词、短语的卡片和图片来进行训练,鼓励患者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对于防止智力进一步衰退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也应注意适度用脑,比如劝患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到室外活动一下,放松身心。
3、身体康复锻炼
干预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痴呆症患者维持逐渐减退的身体机能,适当的用脑锻炼和体力活动可以有效延缓痴呆症患者的智力和身体机能衰退。从早期药物治疗开始,就应该辅以康复训练,通过身体锻炼可以提高患者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液供给,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对于患者可以自理的活动,如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等,尽量让患者独立完成,以维持各种功能;对于已经丧失了部分活动能力的患者,如果病情允许,适当让他们做一些洗碗、扫地、递东西等简单家务,使他们的头脑中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除了这些简单活动外,适当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