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开发区广益德养老院
 
 

老年人如何与子女相处

浏览:次    发布日期:2021-07-01
       我们老了,孩子长大了,如何与子女和谐相处是每位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很多家庭和谐快乐,春光融融;但也有不少家庭矛盾不断,甚至剑拔弩张。老人怪孩子不孝,孩子怪父母是非太多。
       如何减少和避免冲突?站在老人的角度确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
一,你没有天经地义的权力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这期间一直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之下。子女长大后,双方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关系变为相互平等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完成了生理觉醒,而父母的思维往往没有改变,依然扮演着大家长的角色。子女应该保持对父母的尊重,也可以保持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但父母没有天经地义的权力,要求孩子一定要听他的话,一切按照他的意志行事。要知道,孩子18岁以后他们的权利就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相比,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是也有限的,我们的经验也不一定完全适用,我们不一定比他们高明。
你可以提建议供他们参考,但不可强制他们一定照你的意见办。如什么时候结婚,选什么样的配偶,要不要和什么时候要孩子,孩子怎样教育等等。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建议,但决定权留给他们,他们听与不听,老人都不要有挫折感和失落感,不要让自己在内心产生纠结。
 
二,在安全的条件下尽量不要和子女住在一个屋檐下
       传统观念上,人老了自然是要和子女一起住的,这样老人既不会孤独,子女以及他们的下一代日常生活也有人照应。但过去的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是在家长制文化背景下存续的,而现在的青年人有很大的独立性。两代人习惯上的差异是引起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你喜欢整齐,他(她)喜欢方便;你爱干净,他(她)说你有洁癖;你喜欢安静,他(她)喜欢热闹;你喜欢节俭,她(他)喜欢时尚…。这些差异都会产生矛盾。在一个空间里抬头不见低头见,避不了,躲不开。短时间还可以“忍耐”,时间久了常常会产生积怨。另外,一般地讲老人都是病人:记忆力减退,思维变得迟缓,丢三落四,颠三倒四是常有的事。再加上老人出门少了,信息量少了,难以完全适应时代的变化,很多方面落伍了,如不会用微信,不会用手机支付…。还有父母与子女各自的隐私也需要独立的空间,在一个屋檐下,很不方便,甚至很尴尬。
独立生活对老人还有一个好处,力所能及自己动手有利于身心健康。两代人可以住的很近,甚至可以是对门,但不要住在一起,不要在一个屋檐下。老百姓讲“远香近臭”是有道理的。间或的探望或相聚,有思念感,新鲜感,反而会更亲切。
       但当老人不能自理,卧床不起的特殊情况下,最好能住进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专业人员护理照料。
 
三、恰当的相处之道
1、让孩子办事一定要付钱。
       儿女有真情,愿意为父母承担,但为人父母,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儿女送你的,哪些是你让儿女帮你办的事。儿女主动送你的钱和物是他们的心意,你可以酌情接受;你委托孩子办的事花的钱,一定要偿还。这是做人的信用,也避免误会。亲人之间更应遵守。
 
2、做一个可爱的老人。
       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过分操心子女们自己的事,除非他们主动征求你的意见。永远记住他们有能力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问题,老人要学会对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给儿女一定的生活空间,不干涉他们的生活。
       对子女的兴趣爱好,不要以老思想、老眼光去看待,只要不有碍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就大可不必挑剔。
       在孙辈教育的问题上,老人千万不能以“有经验”自居,应该明白孩子的父母是谁,尽量按照孩子父母的观点去带孩子。
       努力做一个可爱的老人。
 
3、不要给孩子“盖三床被子”。
       对子女的体贴和爱护要适当。盖一床被子有温暖,盖两床被子很舒服,盖三床被子会让他们不舒服甚至会窒息。过分的管理和操心常常会使孩子有压力,不自在。我在美国的一位朋友,他对两个孩子爱护有加,但两个孩子都放弃了已录取他们的家门口的加州伯克利大学,先后去了遥远的东部学校,他们的理由是“妈妈管的太多,她是好心,但我们不舒服”。
 
4、一视同仁,不要偏袒
      老人对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决不能偏袒一个,疏远一个;处事要公正,这样才能赢得子女们的尊敬和爱戴。
      老人不宜在亲友中议论晚辈,更不要在子女间传话,以免误传,引起矛盾。
 
四、为什么年轻时最操心的父母到了老年常常最不受欢迎
      为什么?因为年轻时管事最多、最操劳的父母,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爱操心,喜欢管事的习惯。如子女的恋爱,婚姻,生育,工作,生活……样样都要过问,都要管,都要操心,都要发表意见。殊不知,这时的你和你的子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已成了当年的你,他们一般都结婚并建立了自己家庭;他们在成长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处事的方法;他们此时并不需要别人太多的教诲和意见;更不需要别人的干涉、干扰;不愿意有太多的外在压力,希望轻松和自由。其实你自身也发生了变化:你的经验有些过时了,你的知识需要更新了,你的习惯和下一代或多或少也有差别,你的脑子和记忆也可能出现了问题,你的身体状况或不如从前……但是习惯操心的你还没有从过去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依然还在“义不容辞”地尽心尽责。这种子女的“不需要管”和父母的“一定要管”就常常引起矛盾,老人有时会觉得被嫌弃、不尊重,儿女常常会觉得被约束、不自在。因此有些子女常常会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
      反之,过去对家务事不管不顾,对子女不操心、不太负责任的家长,晚年却往往会受欢迎,甚至成了香饽饽。这是因为老年的他们持续着不操心、不管事的习惯,因此是非少,矛盾少,争议少,子女觉得轻松、没压力、好相处。
      希望操劳一生的父母,能够自我解脱,潇洒一些,轻松一些。尽量把目光从子女身上移开,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子女已经长大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Copyright © 2021 大连开发区广益德养老院 版权所有 辽ICP备19011092号